为“中国乳都”戴上绿色光环
有“中国乳都”之称的呼和浩特市如何将乳业发展成为绿色产业,尽可能地减少奶牛养殖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市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并成效显著。不但有效提高了农村污染治理水平,还在乳品企业中建立起绿色发展战略,确保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市积极推动奶牛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奶牛托牛所、奶联社、现代养殖牧场等规模化养殖的建设,使我市的规模化水平达到30%以上。在规模养殖的情况下,通过奶牛集中排放、污染集中治理,有效降低了农村污染。目前全市建成的奶牛小区、牧场园区、托牛所、奶联社规模从百头到万头,并确定了奶牛集中饲养的发展路子,目标是确保全市奶牛集中饲养比例达到70%以上。
近几年,我市全方位推行了奶牛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就是按照集约化养殖的要求,建立的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严格管理的奶牛养殖方式,这种现代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人畜分离、标准化生产,促进奶牛养殖业的现代化生产,使奶业的每个环节都能按标准执行,确保了首府奶源的安全健康。
2010年,我市又明确提出,要向绿色GDP转变,实现呼和浩特市向“绿色乳都”转变。而蒙牛等领先企业的经验表明,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可行并前景可观。蒙牛投资4500万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畜禽类生物质能沼气发电厂,日处理鲜牛粪500吨,日生产沼气1.2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千万度,年减排温室气体约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特别对此项目授予“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建设项目·大型沼气发电技术推广示范工程”。
蒙牛还在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方面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伊利集团目前也已开始着手构建囊括绿色源头、绿色产品、绿色包材、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等环节在内的中国乳业绿色链条。我市的龙头乳品企业以实际行动向全社会倡导向绿色经济战略靠拢,而这也是未来乳业发展的一道“必选题”。
争创环保模范城
提升首府新形象
过去,呼市作为煤烟型污染城市,一到冬天几乎看不到蓝天,仰望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2003年天然气入呼为我市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机遇。目前天然气地下输气管网已覆盖二环路内全部区域,城市气化率达到90.03%。城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地热、太阳能和电力,各种清洁能源相互补充,生活燃煤逐渐减少。
2003年11月,长庆天然气输气管网入呼,奠定了呼市燃气供应条件。近年来呼市燃气管网覆盖度快速提高,已建成覆盖二环路内全部市区,并延伸东至白塔机场,西到金山开发区,南至和林县盛乐园区,向北穿越110国道,总长度约1300公里的地下输气管线。
2010年呼和浩特市天然气供气量达3.0622亿立方米,全市天然气居民用户已达35.52万户、餐饮用户2861户、公共福利用户2730户、燃气采暖面积750万平方米,城区建成CNG汽车加气站22座,日最大设计供气能力为50万方,市内全部公交车(2020辆)和出租车(5568辆)及部分社会车辆使用天然气。城市燃气气化率较200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90%以上。气化率在同等规模的城市里处领先地位。
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年产液化石油气10万吨,储罐总容积为4500立方米。呼市现有储配站13座,储罐总容积8510立方米。现运营的储配站为4座,市区内现有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点46家,液化气钢瓶约15万只。用户7.30万户,二环路以内餐饮、洗浴燃料全部实现清洁能源化。
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建设的北方电力住宅小区、机动车检测中心、富邦商务中心、伟业大厦、财政厅、发改委办公大楼等7个工程被列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统一规划建设太阳能小区10处,安装洗浴集热器8000余台。光伏发电上网形成6.1兆瓦规模。农村养殖粪便制沼成为农村新能源,建成大中型沼气项目3处、户用沼气项目3万余个,年替代燃煤近10万吨。
目前我市已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电力、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农村沼气为辅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格局。 |